MySQL 三大日志与两阶段提交
本文详细介绍了MySQL的三大核心日志:undo log、redo log和binlog,以及它们在保证事务ACID特性中的作用。undo log通过记录数据的历史版本来保证事务的原子性,并配合readview实现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;redo log作为物理日志记录数据页的修改,通过顺序IO刷盘保证事务的持久性和崩溃恢复;binlog作为逻辑日志记录SQL操作,用于数据备份恢复和主从复制。文章重点阐述了两阶段提交机制如何解决redo log和binlog之间的一致性问题,通过prepare和commit两个阶段确保事务在两个日志中的状态保持一致,并利用XID字段进行数据一致性校验,最终实现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保障。
如何保证缓存与数据库的一致性
本文深入探讨了缓存与数据库一致性的问题,首先介绍了三种常见的缓存更新策略:旁路缓存(Cache Aside)、读穿写穿(Read/Write Through)和写回(Write Back),并指出实际业务中最常用的是旁路缓存模式。文章重点分析了在旁路缓存策略下各种写入顺序(如先更新缓存再更新数据库、先更新数据库再更新缓存等)可能带来的数据不一致问题,并逐一讨论了诸如分布式锁、延迟双删等解决方案的局限性。最终得出结论:完全保证缓存与数据库的一致性是不可能的,但在大多数场景下可以通过“先更新数据库,再通过消息队列(MQ)或监听binlog异步删除缓存,并设置合理的缓存过期时间”的方式来尽可能地保障数据一致性。
MySQL 中 SQL 的执行流程与编写顺序
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MySQL中SQL语句的执行流程和编写顺序。文章通过买鸡蛋的比喻形象地解释了SQL执行的五个关键步骤:连接器负责建立客户端与数据库的连接并进行权限验证,缓存层用于查询历史执行结果以提高效率(但MySQL 8.0已移除该功能),解析器进行词法和语法分析以确保SQL语句正确,优化器制定最优的执行计划如选择索引和扫描方式,执行器则与存储引擎交互完成实际的数据操作。此外,文章还对比了SQL的编写顺序和实际执行顺序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MySQL处理SQL语句的完整过程。
Redis 持久化机制
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Redis的持久化机制,主要包括RDB和AOF两种持久化方式。RDB持久化通过保存数据快照实现,使用save或bgsave命令将Redis中的全量数据以二进制形式保存到dump.rdb文件中,虽然恢复速度快但存在数据丢失风险;AOF持久化则通过记录写命令日志实现,将命令写入AOF缓冲区并定期刷盘,提供了更好的数据安全性但恢复速度较慢。文章还介绍了两者的优缺点对比,以及Redis 4.0引入的RDB与AOF混合持久化方案,该方案结合了RDB快速恢复和AOF数据安全的优势,在AOF重写时将当前数据以RDB格式写入文件前半部分,后续写命令以AOF格式追加到文件后半部分,从而兼顾了性能和数据安全性。
缓存击穿、缓存穿透、缓存雪崩问题及解决方案
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缓存系统中常见的三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:缓存击穿、缓存穿透和缓存雪崩。缓存击穿是指热点key失效导致大量请求直接访问数据库,可通过互斥锁、逻辑过期等方案解决;缓存穿透是指查询不存在的数据导致请求直接打到数据库,可通过参数校验、缓存空值和布隆过滤器等方式防范;缓存雪崩是指大量缓存key同时过期导致数据库压力骤增,可通过设置随机过期时间、缓存永不过期、缓存预热和多级缓存等策略应对。文章还提供了具体的代码示例和实现方案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缓存优化技术。